不清楚自己定位
在我接触的各个大厂(阿里,腾讯,拼多多,百度,美团等)的程序员中,大多数的程序员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人真他妈是程序员!当然这是情商高的说法,情商低的说法就是:这傻逼只能当程序员了。
他们在给你描述技术的时候,眼里是有光的,世界围绕着他转,所以他丝毫不会觉得自己说的东西甲方听不懂,当他发现你的眼睛里带有“听不懂”的含义的时候,这个程序员的严重逐渐会透露出那种一点点的鄙视,携带着一点点无奈的光线。
因此在甲方的眼里,他们有个统一的称呼:臭外包的。是的,程序员最讨厌自己被称为“外包”,因为外包没人权,被歧视,食物链底端,哪怕你在你公司是大牛一样的存在,抑或是在某某论坛上发表新技术,你依然逃不开“臭外包”的命运。
那么这种称呼到底是否正确呢?我们接下去看。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如果你在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个在企业里面工作一段时间的程序员,不管这个企业怎么样,你和这个程序员交流的时候,这个程序员给你带来的印象很多时候是:这个项目我自己拉起来的,这公司没我不行。
实际上当我们进入大厂或者进去企业工作之后,我们发现一个程序员一天写代码时间其实极少,大多数的时候都在开会,开会,开会,这些不会沟通的人花在沟通上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给外界造成一种敲代码=高科技行业的假象。
大多数程序员平均每天敲的代码差不多50行以内,因为真的没有什么事情需要他们去做的,而且企业为了增加程序员的可替代性,一般都会使用一些可以规范程序员的手脚架让他们在那个范围里工作。
我有一个杭州的朋友,就职于阿里,高P级别,辞职之后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整个公司的app都是他一个人带团队做起来的,技术大佬,但是最后这个公司的几个创始人并没有带他走下去,而是仍由他离开。
他离开之后很郁闷,晚上找我喝酒:没有我这公司药丸啊!他们管理层都没有几个真的懂技术的!后面迟早请我回去。
后来那个团队也没有请他回去,而是3天之内找了一个新的阿里的大佬,继续带着团队做项目,一切就好像他没存在过一样。
我问他:“你能够清楚记得你大概每天在做什么吗?”
他说:“我知道啊!”
“那你说说看,我们较真!”
他说:“xxxxxxxxxxxxxxxxx(标准大厂工作流程)”
我说:“你觉得这些工作是否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瞬间掌握和替代呢?”
他沉默了。
自以为是
大多数情况,一个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在所有的专业中,出去打工的话薪资最高的就是金融和IT。
所以很多搞IT的哥们会觉得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人上人了!对,我这里用的人上人不是普通比喻,而是他们内心真的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社会地位变高了。
我认真探查过为什么有这种心理,以及反思我自己第一份在上海陆家嘴某银行IT部门工作时候的回忆,原因大致如下:
大多数人的薪资基本上到程序员的起薪就完结了,所以自己开局可以赚到人家升职加薪后的薪资(甚至更高)。
自己原来是一个小镇做题家,现在到了地球上最发达的几个城市工作,工作环境特别好,资本家竟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还给自己报销打车,还给自己准备了食堂,健身房,难不成自己也当家作主了?
薪资太高了,甚至还有股票or期权,未来公司上市直接身家千万or上亿,混得好的还可以跟老板去美国敲钟。
哪怕杭州房价那么高,自己未来一定变得更好,开个杠杆就可以买别墅大平层了,自己才25岁,未来可期。相比之下,那些傻逼公务员同学,那些去国企的同学,真的想和他们说:兄弟,男怕入错行啊!
人生是一场长跑,这句话不是鸡汤
小齿轮转得再快也是转得快的小齿轮,磨损了就丢了好了;大齿轮刚出厂,就是大齿轮。
在我看来很多程序员就好像当年初贫乍富的农民,有了一点钱了,开始想着过上“大城市”的生活,比如他们哪怕996结束之后就开始健身,从他们朴素的健康观点来看,辛苦的工作之后就应该用健身来进行对抵,然后。。。。。。某些大厂的程序员就猝死了。
我估计那些甲方爸爸看到这个新闻都会笑出声:“臭外包的,还嫌命长?”
等到了一定年龄,程序员有了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有了一身的软肋,作为资方,自然可以拿捏他们了,有什么比一身软肋并且大厂title,出来还找不到工作的人更好拿捏呢?
此时这些程序员再去看看当年他们看不起的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哥们,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很多事情,不是拿钱可以衡量的,何况是打工赚的钱。